磁悬浮是一种完全依靠磁场使物体悬浮的新技术。吸力(或斥力)不仅可以抵消重力,使物体悬浮在空中,还可以将物体牢牢锁定在特定位置,使其保持稳定。
为了帮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磁浮列车的工作原理,西南交通大学超高速真空管道磁浮运输研究中心副主任邓子刚教授在高速磁浮原型的轨道上进行了实验。他用双手举起一块长方形的铝板,把它扔到永磁体轨道上。结果,铝板没有直接撞到轨道上:它先掉下来,然后“漂浮”在离轨道很近的地方,在着陆前向轨道的方向滑动了一小段距离,轻如羽毛。
邓子刚告诉记者,由于铝板有电阻,电流会衰减,铝板最终会掉到轨道上。如果将铝板换成超导体,即在一定温度下电阻为零的导体,就可以实现长期悬浮。
磁悬浮列车可以利用三种原理实现悬浮,即电磁悬浮(EMS)、电悬浮(EDS)和高温超导悬浮(HTS)。电磁悬浮原理出现的时间早于高温超导悬浮原理。高温超导悬浮原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高温超导材料被发现后提出的。采用电磁悬浮原理的列车已在中低速度和高速地区商业化使用,而高温超导磁悬浮尚未进入商业应用。